木塔力甫是一个信号
U23亚洲杯分组揭晓后,外界普遍看衰国奥队,尤其过早遇到日韩,出线希望渺茫。但球队内部并没有气馁,不少球员认为,至少对阵阿联酋时,球队仍有机会争胜。在今年9月U23亚预赛,国奥队0比0战平阿联酋。当时在场面上,两队各有千秋,国奥队甚至还创造两次绝杀机会。
惊险出线之后,国奥队内部深刻总结了预选赛暴露的几点问题,尤其进攻不力。事实上在预选赛之前,两场与土库曼斯坦的热身赛只打入一球,就已经体现出这个顽疾。不过那时的国奥队,基于预选赛的出线规则和分组形势,拟定的突围策略就是以“防反为主”,因此在战术设定上,特别是进攻组织这一块,要求就是“相对简单、相对直接”。教练组也解释称,“毕竟传控能力不是我们有优势的地方,当时为了确保预赛出线,需要规避一些不足。”
事实证明,这种相对难看甚至有一些保守的策略,还是保证国奥队以1胜1平、仅丢一球惊险出线,但教练组也意识到,倘若参加正赛,这种策略恐怕很难再度奏效。显然,不改变是不行的。因此在预选赛出线后,国奥队首先在战术打法上悄然转向。
但一下子大洗牌也是不现实的,国奥队的主动求变,首先还是在进攻人员上。10月香河集训,教练组就抽空前往北京理工大学,看了一场中乙联赛,并相中了重庆铜梁龙队长向余望,此外,还征调到王钰栋、杜月徵等05后攻击手。教练组对此表示,“首先还是要有一些这种球员,脚下控球、技术、意识还不错的类型。我们主动发现一些人,甚至从小年龄段找来王钰栋、杜月徵、向余望,也是一种求变,一种尝试,从这两期集训来看,还是有一定的效果。”两战马来西亚,杜月徵均获首发并顶入一粒进球,王钰栋、向余望也有登场。
实际上真正的求变信号,不是前锋而是中场。两战马来西亚,木塔力甫均改打中前卫,这是国奥队相比9月的最大胆之举,目的是希望由他利用出色技术,提升全队“接传转”的效率。其实在11月,球队就有这个设想,但求变过程还是很纠结。例如首战马来西亚,尽管木塔力甫首发,出于担心中场防守不力,国奥队还是在其身旁,安排了贾非凡、段德智两位扫荡型“打手”,阵型由此改为4141。直到第二场,在必须取胜的情况下,终于才放弃了双防守型中场的策略,重新踢回4231。目前来看,木塔力甫正在由一名边路快马的角色,慢慢转型为组织型大脑。
主力11人竞争白热化
因为主动求变,国奥队难免会有人将受到影响。比如在预选赛的首发中锋艾菲尔丁,正面临与杜月徵的竞争。包括9月因伤落选的拜合拉木,在回归后的4场热身赛中,状态也是越来越好。他同样有可能在最后时刻,上演一把“麻雀变凤凰”的逆袭,而王钰栋和向余望也展现出不俗特点。
对此,老队员也不可能感觉不到压力。但队长陶强龙认为,“融入这些年龄更小的队员,也给球队带来很多活力。这里面有的人踢了亚少赛,还有人参加亚青赛并进入8强,之于国奥队会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而从教练组的角度来看,所谓竞争,目的还是丰富全队的技战术打法,“一套基本战术之外,还需要备有第二套、第三套策略。常规比赛该怎么踢,落后或者领先还怎么打,都要准备不同策略。”次战马来西亚第65分钟,国奥队就是在2比1领先之际,安排贾非凡和刘俊贤,分别换下木塔力甫和杜月徵。此时,战术要求又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但在最终,国奥队仍未能扩大比分,陶强龙直言,“这说明球队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,比如领先时怎么踢,多一人怎么踢,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去提高的。”
好在次战马来西亚的结果还是中国队取胜,据了解,就在比赛前一天,球队在内部会议中,专门针对传跑时机深入讲解,还在下午进行了定位球演练,结果两粒进球全是拜定位球所赐。特别是陶强龙打入的那粒间接任意球,他感言,“在训练中也没怎么遇到,这是拼出来的一个机会,运气也是比较不错。”
不仅如此,从12月份集训开始,助理教练帕特里克还会经常带着几名小将,在日常训练结束后加练射门,尤其是杜月徵、王钰栋、徐彬等新人,而且一练就是半个多小时,这也是国奥队主动求变的另一种体现。
至于冲刺计划,有教练对记者表示,“三个月时间还是够用的,但在人员使用和策略上,还要通过实战检验。”言外之意,国奥队即使在战术思路上有所变化,涉及人员也只是微调或对位调整。包括一些老队员哪怕会短暂失宠,也完全可以转型为替补奇兵。在这方面,国奥队也绝不会以一套阵容、一种打法准备正赛。而通过这两战,新生代球员所带来的强势竞争,正是国奥队的旧貌换新颜。